朁的意思解释,拼音怎么读
康熙字典
【集韻】七感切,音慘。【說文】曾也。《詩》曰:朁不畏明。【註】徐鉉曰:今俗有昝字,蓋朁之譌。○按《詩·大雅》今作憯不畏明,與《說文》異。
又【玉篇】朁,發語辭也。
又【集韻】慈鹽切,音螹。於朁,縣名也。○按今作潜。
又【集韻】子念切,音譖。與僭同。假也。
又【集韻】參古作朁。註詳厶部九畫。
外语翻译
- 英语:if, supposing, nevertheless
说文解字
曾也。从曰兓聲。《詩》曰:“朁不畏明。”七感切〖注〗臣鉉等曰:今俗有昝字,蓋朁之譌。
(朁)曾也。釋言、大雅傳、小雅箋同。八部曰。曾者、䛐之舒也。曾之言乃也。詳八部。从曰。兓聲。七感切。古音在七部。詩曰。朁不畏朙。大雅文。今民勞、十月之交、爾雅字皆作憯。憯之本義痛也。
方言集汇
- 国际音标: tsʰĄn˨˩˦; tɕʰiæn˧˥; tɕiæn˥˧
- 客家话: [客英字典] cam3 [海陆腔] cam3 [台湾四县腔] cam3
- 粤语: caam2
- 中古音: 從母 鹽韻 平聲 潛小韻 昨鹽切 三等 開口;清母 感韻 上聲 慘小韻 七感切 一等 開口;
- 上古音: 黄侃系统:清母 覃部 ;王力系统:清母 侵部 ;